近期,一則關于水產物流成本的討論在業內掀起波瀾:單價上漲50%,滯箱費高達9000萬元,有從業者甚至感慨“如果給我100柜巴沙魚,今年可以躺平”。這看似調侃的話語背后,折射出當前水產供應鏈面臨的嚴峻挑戰。
單價上漲50%與滯箱費激增,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。一方面,全球航運緊張、燃油價格上漲,導致運輸成本飆升;另一方面,港口擁堵、檢疫流程延長,使得集裝箱周轉率下降,滯箱費自然水漲船高。以巴沙魚為例,作為熱門進口水產品,其供應鏈依賴高效物流,一旦延誤,不僅成本劇增,還可能面臨貨物變質風險。
業內流傳的“100柜巴沙魚躺平”說法,實則反映了高利潤與高風險并存的現實。單價上漲雖可能帶來短期收益,但滯箱費、倉儲費等隱性成本正侵蝕利潤空間。而巴沙魚市場本身波動較大,若無法及時銷售,積壓庫存將轉化為巨大虧損。因此,“躺平”更多是一種無奈的自嘲,而非可行策略。
長遠來看,破解水產物流困局需多方協作。企業應優化庫存管理、拓展多渠道運輸;政府可推動港口效率提升、出臺稅費減免政策;消費者也需理解價格波動,支持行業可持續發展。只有打通供應鏈堵點,水產行業才能實現真正的“躺平”——平穩運行,而非被動應對危機。